《刷卡一族》失卡真的零風險嗎?
長久以來,大家都很習慣發卡銀行喊的,「失卡零風險」,但是,信用卡掉了,真的「零」風險嗎?其實,按照大部分發卡銀行的規定來看,卡友掉了信用卡,一共有3個風險。
風險一 1000元掛失費
這筆錢,大部分銀行都有收,只要信用卡掉了,卡友向銀行辦理掛失的時候,不少銀行都會收這筆錢。
風險二 3000元自負額
如果信用卡掉了,被別人盜刷,帳款誰負擔?按照大部分銀行的規定,從掛失那一刻起,往前推24小時,這段期間內發生的盜刷案件,統統由銀行負責。
至於24小時之前的盜刷案件,例如掛失之前2、3天,甚至3、5天,所發生的盜刷案件,帳款算誰的?有的銀行全數扛起,有的銀行要卡友自負3000元,剩下才算銀行的。
風險三 卡友先墊「爭議款」
看了風險一、風險二,卡友可能會想,還好啦,掉一張卡片,掛失1000元、自負3000元,最大損失就是4000元嘛,也沒什麼。
問題是,卡片是否被「盜」刷,要經過銀行調查,證明卡友沒有「牽涉」在內、沒有騙銀行,銀行才會認帳、扛起責任,但是,在銀行完成調查前,因為「盜」刷產生的帳款,叫做爭議款,大部分銀行規定,這筆帳,卡友要先付。
等銀行調查完成、卡友得到清白後,銀行再還卡友這筆錢,現在,大家的白金卡額度都很高,萬一被盜刷20萬、30萬?怎麼辦?對不起,卡友要先墊。
你拿的信用卡,真的失卡「零」風險嗎?問問發卡銀行這3個問題,免1000元、免3000元、又免墊款,那才是真正「零」風險。
海外行 善用信用卡、旅行支票
到國外旅遊也要留意資金的風險分散,外商銀行主管建議,為避免現金失竊,可攜帶少數現金,並以簽帳卡、信用卡與旅行支票為輔,旅行支票即使不小心丟了也可重新申請補發,且購買旅行支票比現鈔便宜。
美國運通公關部經理陳淑芬指出,就像一般人投資也不會將所有錢投資同一檔股票或基金,出國旅遊也一樣,美國運通推薦旅遊付款組合包含簽帳卡、信用卡、旅行支票和現金。
她說,現在出國攜帶旅行支票非常方便,住宿飯店、機場等,都可以直接換成現金。她建議身上僅攜帶一些小額金錢零花,其他花費可用信用卡支付,一些無法使用信用卡的商店,就可以使用旅行支票。她認為,出國在外,攜帶現金越少越好,因為現金丟掉要不回來,但是旅行支票還可以申請補發,至少不會完全損失,減少風險。
她舉例說,比如有些留學生,剛抵達留學地時,建議僅帶三天內所需的現金到當地銀行開戶,其他的學費最好換成旅行支票。
一些經驗老到的自助旅行者、留遊學人士或經常往來各地的商務人士,都很習慣使用旅行支票,因為購買時匯率比買外匯現鈔優惠,以新台幣購買1,000元美元旅行支票為例,比買美元現鈔至少可省下新台幣150元至200元,買得愈多,省得就愈多。除了安全性之外,旅行支票還能幫助控制預算及開銷,算算皮包裡還剩下多少,就知道花掉多少錢。
非接觸式信用卡 不叫座
今年2月起,萬事達卡與Visa國際組織在國內如火如荼推廣「非接觸式」的支付工具,歷經近六個月的時間,結果卻不如預期想像順利。截至目前為止,信用卡已超過4,514萬張流通卡量,僅有1.2萬張,具備「嗶!」一聲、免簽名就能通過的非接觸式卡片。
主管分析,非接觸式卡片推廣受阻,最重要是通路未普及所致,換言之,就算有非接觸式功能的信用卡,也派不上用場,在皮夾內多張信用卡的情況下,吸引力自然降低,鮮少民眾會主動申請。
萬事達卡國際組織、國泰世華與玉山銀行在今年2月共同宣布推出「Pay Pass」非接觸式信用卡,成為國內市場的首例,主要針對伊是咖啡(IS COFFEE)和山隆加油站,1,000元以下的小額消費,可以透過信用卡或鑰匙圈上的感應式晶片刷卡,增加支付的安全性與交易速度。
Visa國際組織後來也宣布與中國信託銀行合作,推出「Visa Wave先驅計畫」,據中國信託透露,目前發卡量為1.2萬張,使用地點包括台北縣市的中國石油、亞藝影音以及忠孝東路上固定的餐廳等。
《刷卡一族》調頭寸? 2種卡 3條路
你需要現金嗎?用現金卡借現金,大家都知道,用信用卡「預借現金」也可以,另外,從信用卡衍生出來的「通信」預借現金,一樣能借到現金,兩種卡片、三條現金路,你要走那一條?不妨先盤算一下自己的需求及利率、額度的高低。
一、信用卡預借現金
這種方式調現金很方便,只要有信用卡、有密碼,找一台ATM,就能提款借錢,只要在信用卡的額度內,都能借出來。
不過,用這種方式借現金,成本不低,換算年利率在18%左右,而且,如果無法及時還清,還會滾入循環信用算利息,借錢成本不低。基本上,上班人士、小額運用、應急才借,急用一過,收到帳單後馬上還清,才是正途。
二、信用卡「通信」預借現金
其實,就是包裝個貸款名目,再告訴卡友,可用這個名目,把信用卡額度的錢借出來,由銀行把錢撥入卡友指定的戶頭。
這種貸款申請必須填個表格,一、二天就可撥款,性質上和信用貸款一樣,只是綁在信用卡的名義上頭,利率大概在10%上下,對於需要一筆錢,有特定用途,又無法借到「信用貸款」的人而言,可以考慮透過這種方式,借現金運用。
三、現金卡
調現金很好用,最適合生意人,常常有現金在進出,隨時要借、隨時可還,只是,利率不低,都在18%上下,而且初貸的民眾,額度並不高,只有幾萬元。每個月應繳的錢,還不出來怎麼辦?不像信用卡的預借現金,會滾入循環信用、再算利息,而是銀行會來催債。
財富管理VIP 有啥好處?
民眾成為財富管理VIP,究竟是座上賓還是小肥羊?當VIP到底有什麼好處?
11月5日起,要坐上銀行、券商的財富管理貴賓(VIP)椅上,少說也要有百萬元資產,但是在理財專員薪酬「賣(商品)愈多、抽愈多」的制度下,民眾成為財富管理VIP,究竟是座上賓還是小肥羊?當VIP到底有什麼好處?
銀行為了搶高資產客戶,大部分銀行的VIP客戶,都可以享受申購基金手續費減免、匯款、轉帳手續費優惠、保管箱折扣等,有的銀行為了跟客戶「搏感情」,還會不定期開香檳晚宴、雪茄品嘗會。
有些大型金控的理專更加積極,還會走到銀行門口,幫客戶拿資料、存款或換匯,讓客戶不必下車,有如速食店提供客戶「得來速」的服務,客戶只要泊車在門口,打通電話就有理專走出來為你包辦金融大小事。
中信銀今年春節還為VIP客戶包下火車專車,讓中南部客戶,不用排隊買票也可回家過年。想看明年初著名音樂劇「歌劇魅影」又怕搶不到票嗎?如果你是台新銀的VIP,也有機會免費觀賞。
VIP看起來很風光,不過,在新規定出來之前,VIP與非VIP都一樣可以買到銀行所提供的各式商品。一家銀行主管私下老實說,VIP客戶與一般客戶「根本沒啥不同。」因為理專的薪資結構是「賣愈多、抽愈多」,理專手中有了VIP名單,可以賣更多的商品。
VIP雖然享受到了優惠與禮遇,另一方面卻可能因為與理專互動變多,若是耳根子太軟,有更多的機會被半強迫地推銷購買一些不該買的投資商品。
不過,金管會規定最慢11月5日起,財富管理與非財富管理將分開管理,高資產客戶才能享有財富管理的「高貴服務」,普羅大眾則不能享受特別的優惠,連購買商品也有限制,將不再能申請複雜的結構式商品。
金管會雖然開放各銀行訂定高資產客戶的門檻,但銀行多研判,沒有100萬元資產,不易過金管會這一關,部分銀行開放對往來10萬元就可當貴賓的情形將成為絕響。
針對理專薪酬制度的缺點,也就是賣愈多商品賺愈多的情況,這次有銀行開始自律規範,像是中信銀就決定將客戶滿意度、客戶資產成長率列入獎酬中;建華銀則會透過考核、或是延發獎金等方式,制衡理專薪酬的缺失。
建華銀行表示,只要是理專被記過或是申誡等,不只影響考核、年終獎金,也會影響升遷,甚至是未來更換工作,應該可以有效提醒理專,要依據客戶的需求販售適合的商品,不是一味推銷高佣金的商品。
VIP資產縮水 土洋銀行不同調
金管會規定由銀行自訂客戶資產達到一定門檻,才能稱為財富管理客戶,不過,如果原本客戶有達到300萬元的門檻,一不小心降到299萬元,會不會馬上被銀行踢出門?
以前,金管會沒有規定多少資產才能當財富管理貴賓,才能提供理專一對一的服務,所以,就算客戶資產從300萬元變成100萬元,銀行大多也是繼續提供各式優惠,差別可能是理專「關心」的電話少了幾通。
不過,現在金管會祭出新規定,就要在11月5日上路,由銀行訂出高資產客戶的門檻,報金管會核準後,就不能隨意更動。中信銀、富邦銀、台新銀以及玉山銀都訂出往來300萬元的門檻,建華銀行還沒決定,安泰、大眾銀則初步訂下100萬元。
金管會希望一旦銀行實行就不能隨意更動門檻,可是,客戶的資產是會變動的,萬一客戶資產掉到門檻之下,更壞的狀況是,客戶是因為理專錯誤的判斷與建議,而讓資產縮水,這是銀行能把客戶踢出門嗎?客戶還能繼續享受VIP級的優惠嗎?
建華銀行認為,應該分兩種狀況來說,第一種是客戶資產搬家,如果客戶對於銀行不再有貢獻,就不應該繼續提供優惠,但是,如果是理專搞的爛攤子,就沒有理由取消優惠,而是應該更加強補救,例如更換理專、重新檢視客戶資產配置等。
台北富邦銀行資深協理陳怡芬說,富邦銀不會立刻除名,資產減少對銀行來說是警訊,應該增加聯繫、了解狀況,是服務不好把錢轉到其他銀行或是理專建議不當?這種情況,更不能中斷VIP的優惠服務。除非是客戶因為移民等特殊因素而減少往來,才會從名單上移除。
中信銀優質客戶經營部副總經理薛承雄則說,中信銀每半年會核定一次客戶的資產,不過,一定會盡量保留VIP客戶資格一段時間。台新銀行與玉山銀行也是類似的觀念。
相較於本土銀行的「人情味」,外商銀行則較為「守規則」,一旦客戶資產掉到門檻之下,外商銀行會以通知客戶補錢,或是收管理費用方式,嚴格控管成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