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8日 星期四

決策祕技/直覺反應,還是直覺決定?
管理者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做決策」,但是管理者在做決策時常會面臨「不理性」的決策情境。沒有數據分析、沒有前例參考、沒有電腦模擬,只能依賴個人的直覺。
全球最大運動經紀公司IMG的創辦人麥克康梅克(Mark McCormack)認為,一般人最大的問題不是去學習相信直覺,而是過於相信直覺,如果管理者能夠懂得何時該聽從直覺,決策就可以更有效、更正確。麥克康梅克並在他的書中提出了4個直覺決策的關鍵因素,做為管理者的參考依據:
1.是直覺決定,還是直覺反應?
直覺決定是經過蒐集和消化事實後的選擇,直覺反應則是僅聽到一項事實後的選擇。直覺決定是由直覺和經驗而來,但輔以資訊和意見蒐集;直覺反應剛好相反,它們快速且感情用事,所依據的是因某件事和某個時刻浮現的感覺。事實上,人們往往無法察覺這兩者間的差異、以及直覺反應的危險。所以在信賴直覺之前,要先弄明白自己是在做決策,還是只就某件事做出反應?
2.是否有自己的決策規則?
直覺不是科學,而是藝術。就算讀遍討論決策的書,也很難找出有關直覺的實用規則。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一套讓自己感到安心、且勝算大過失誤的規則,並堅守自己訂下的規則。
麥克康梅克自己發展的直覺規則,他稱之為「缺一塊」原則。麥克康梅克指出,他在做決定時總是會去尋找拼圖中少掉的一塊,或許是疑慮某人的品格,或許是擔心對方的付款能力。當他發現其中有一塊問題,沒有人能提出合理解釋,他的直覺就是「不行」。如果能夠建立出這樣的規則,就可以讓直覺決定更有效率、更令人安心。
3.是否被迫做直覺決定?
一般人會常常做出直覺決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被逼迫。銷售人員說產品特價「只限今天」,我們就很容易落入陷阱。要減少這樣的狀況,只需要停下來問自己:「我為何急著贊同對方?」如果找不到合理的答案,你的直覺就應該告訴你:「慢慢來!」
4.決定聽從直覺後,要有自信。
這也許是信任直覺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如果對自己完成的協議表現出自信滿滿的樣子(不論自己真正的感覺是如何),別人也會對它有信心。如果顯露出懷疑,那其他人還有什麼理由相信它?所以,如果一旦決定聽從直覺而行,就別再回望和揣測結果。
開會祕技/讓會議有個漂亮的ending
凡是開過會的人都知道,很多會議常常剛開始轟轟烈烈,到了結束時卻歹戲拖棚、不知所云,這樣不僅浪費時間,也讓會議失去了意義。
雖然並非所有會議都能做成完美的決策,但如果要避免會議雷聲大雨點小,會議的主持人不妨參考以下的技巧,讓每個會議都能夠有漂亮的ending!
1.知道何時該劃下句點
有效率的會議主持人要知道何時該結束會議,而不是讓大家失去耐性。如果有以下的情況發生,你就知道該是結束會議的時候了:
.討論已經完畢,議程上的每個項目也都談到了。
.會議時間到了。
.確定還需要更多的資料才能往下討論。
.意見已經重新修改,而且沒有其他新的意見被提出來。
2.摘要說明會議內容
知道該結束會議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摘要說明會中做了什麼決定,以及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這麼做不僅可以幫助與會者專注於目前的會議結果,而且可以為下次會議建立一個清楚的討論議程。會議的摘要你可以自己做,也可以請會議記錄代勞。一份有效的摘要通常包含下列事項:
.活動項目:哪些是大家一致同意的活動?
.活動日期:每一個活動的預定完成日是何時?
.執行人員:每個活動由誰負責?
3.確認摘要內容無誤
在大家離開會場前,務必要確認每個人都同意會中決議的活動項目、日期及負責人。不過,如果你知道有人持反對意見,那麼你需要在會場外和對方聊聊,不要在大家面前公開談論。千萬不要忽視這些反對者,一定要在整個開會過程中留意他們的情緒反應。
4.以正面評論做結語
花一些時間指出會中達成的結果。有時候會議的收穫雖小,卻會衍生其他的價值。利用這個小收穫做個結語,讚美與會者,並謝謝他們的貢獻。
行銷祕技/弱者的行銷原則
商場如戰場,小公司以小搏大、以弱制強的案例層出不窮,但要怎麼做才能獲得這樣的勝利呢?
韓國Brandia顧問公司負責人李榮稙指出,其實由於強者身材巨大,相對來說防線也會更長,在這麼長的防線上一定會有防衛空虛的地方。弱者想要擊敗巨人,就必須在武器、地點與方法這三方面,找出強者的弱點予以攻擊,才有機會勝出。至於在這三方面要採取哪種行動策略,李榮稙強調以下3個重點:
1.武器:擁有一項第一名的產品
不管在哪個領域,都會有市場的縫隙。不管那個縫隙有多麼小,能在其中登上第一名的寶座,企業就不會輕易消失,甚至可以此為根基,取得更進一步的發展。弱者要擁有第一名的產品並不容易,但若能以創新的概念,透過差異化找出區隔,即使只是些微的不同,就能取得有別於主流商品外的市場占有率。
以化妝品為例,新進公司若一開始就想要挑戰從基礎保養到彩妝完整產品線的綜合化妝品公司,通常會落得失敗的下場,但從那些無人駐守的邊疆,如海藻面膜、泥漿面膜等一個點開始攻擊的企業,幾乎都能存續下來,甚至擴展成強而有力的品牌。
2.地點:從點到線,從線到面
以強者領土為目標的弱者,若一開始就與對手直接交鋒,絕對是有勇無謀的愚蠢行為。弱者應該在強者射擊範圍外先找地方戳一個點,稍微靠近後再戳一個點,然後設法連成一條線,等線穩固了,再戳出第三個點,弄成一個三角形,一步一步慢慢而踏實的建立自己的領土。
沃爾瑪百貨(Wal-mart)的成功就是這之中最經典的代表,從鄉下小市鎮起家,避開Kmart、標的百貨(Target)等當時主要對手的注意,接著慢慢在二級城市開店,最後一舉攻進都會區,這種「從鄉村包圍都市」的漸進式作戰手法,正是弱者起步的最佳範本。
3.方法:在未來的市場決勝負
弱者最佳的戰略,就是搶先到未來的市場卡位。如此不僅可以避開強敵,輕易獲得自己的領土;更因為先搶先贏,有很高的機會晉升為市場的領導者。
要預測未來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當現存趨勢的矛盾引發人們反感後,便會形成反方向的新趨勢,像工業化後是客製化、嬉皮風後是雅痞風,企業往往可從中找到第二次的機會。
例如美體小舖(Body Shop)就是崛起於潮流的改變。當工業發展帶來的公害問題愈來愈嚴重,人們於是開始回歸自然主義,美體小舖著重社會公義與自然環保的理念於是得到廣大支持,以「最親近地球的企業」而成為全球成長速度最快的公司之一。
所以只要記住:當人們的心開始追求新東西,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改寫誰是第一,機會就存在於變化的空隙中。
領導祕技/學會牧羊人7個管理智慧 讓你有效領導
擁有專業技能,是大展宏圖的基本功夫,但要成為成功的領導人,如何用部屬願意追隨的方式來領導,就是必備的關鍵。
有一套始於古代的「牧羊人領導方式」,曾幫助掌權的國王統治他的子民,因為人民和羊具有不少類似的習性,因此古代的統治者就常被稱為人民的牧者。而且這些道理歷經時間的考驗,證明確實有效。同樣的領導道理也可讓現代的經理人加以運用,學習像牧羊人牧養羊群般地跟部屬互動,使他們願意跟隨你的領導。牧羊人式的管理共有7個要訣:
1.了解自己的羊群
隨時了解部屬的情況,經常與部屬交往,一次一位,不只關心他們的工作,也要關心他們生活中所發生的要事,並且要睜亮眼睛,豎起耳朵,多多發問,最重要的是,對所問的要能有後續的收尾動作,關心結果。
2.發現你的羊群的特點
挑中什麼員工,會影響到管理的容易與否。認識部屬的特質,清楚部屬的SHAPE〔strengths(長處)、heart(用心)、attitude(態度)、personality(個性)、experiences(經驗)〕,確定他們符合公司或職位的要求,讓他們能發揮特長。
3.幫助你的羊認得你
要建立部屬對你所領導的團隊具有歸屬感。首先,率先表現出你的誠信、正直與包容,以贏得跟隨者的信任。其次,不懈地傳遞你的價值觀和任務感。最後,為部屬描繪出努力的宗旨和標準,告訴他們在團隊其中扮演的角色。但別忘了,偉大的領導者不是單憑專業技巧,還得多帶點感情。
4.把你的草場弄安全
牧者賦予部屬安全感,可以運用的方法有:讓部屬得到你的第一手訊息、強調每個職位的重要性、定期輪換部屬到新的職位上、經常在部屬面前露臉,以及在第一時間盡快處理問題。
5.使用指引方向的牧杖
身為領導者,要清楚團隊該走的方向,在前面帶路,讓團隊跟著你走。在指導部屬時要採取說服的方式,並且給部屬發揮的空間,不過要讓他們知道界限所在,但不要管得太細微,處處限制部屬。特別要注意的是,當部屬出了麻煩,要伸出援手把他們拉出困境。
6.用來糾正的牧棒
在部屬受到攻擊時,要居間為你的部屬據理力爭。但當部屬的做法有可能危害他自己或團隊時,則要糾正他;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要傷害他,而是要他避開傷害。此外,要定期探詢部屬工作的進展,了解是否有需要協助之處,因為你得為他們的成長負責。
7.抱持牧者的心
要「用心」對待部屬,願意付出和投資心力和時間在部屬身上,使領導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非只是技巧。
成功的領導是雙向的互動,而不是單向的命令,好好實踐牧羊人的7個管理要訣,向部屬顯示你是值得追隨的,就能贏得部屬的信賴,忠實地跟隨你。
問題真的都解決了嗎!?/問題背後的問題
即使像專門幫客戶解決棘手問題的麥肯錫顧問公司,在面試新人時也會出現「美國共有多少家加油站?」「為什麼入水孔是圓形的?」這種怪題,然而,重點不在於正確答案是什麼。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邏輯思考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可以鍛鍊,讓這些問題,可以找到解答。
就像武士不上戰場仍要練劍一樣,鍛鍊解決問題的思考力,是非常重要的。
——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
你可能不認為自己正遭遇了什麼難題,也可能認為,「誰不會解決問題?」
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術》一書中指出,多數人在面對問題時,並未認真思考,而是單純的把「一時的想法」稱為解決對策;更令人驚訝的是,大部分企業就是用這種「一時的想法」來解決工作上、經營上的問題。
究竟什麼是「問題」?
究竟什麼是「問題」?唐納德‧高斯(Donald Dause)和傑拉爾德‧溫伯格(Gerald Weinberg)在《你想通了嗎?》一書中將問題定義為:「期望」和「感受」之間出現落差。
當既定營收目標是100億,實際只達成80億,這個落差算不算問題?原訂年底前展店100家,屆時只新開70家店,這個差距是問題嗎?也難怪史瓦茲摩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心理學教授肯尼斯‧葛根(Kenneth Gergen)會說,「當你開始注意時,你會發現到處都是問題。」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戴國良指出,「問題解決可說是企業經營的根本」。身兼東森媒體集團首席顧問的戴國良認為,處在動態競爭的環境裡,經營管理工作的本質就是問題的發現、分析與解決。客戶的廣告預算緊縮怎麼辦?產品老化、顧客流失、競爭對手降價、出現新競爭對手等問題,又該怎麼辦?問題每天都在發生,因此解決問題的能力、品質和效能,就變得格外重要,同時也成為企業在市場上領先或落後的關鍵。
做決策能解決哪些問題?
管理思想巨擘彼得‧杜拉克在1967年發表於《哈佛商業評論》上一篇名為〈有效的決策〉(The Effective Decision;收錄在《決策制定》一書)的文章中指出,有效的經理人重視的並非決策的速度,他們想知道做成某項決策的原因,以及該決策能夠達成哪些目標。
杜拉克將決策過程區分為6個步驟,包括問題分類、定義問題、界定解決方案的範圍、正確的決策、採取行動和檢視與回饋。
他認為,經理人在決策前,應釐清問題是屬於一般性或特殊性。後者是指過去不曾發生,將來也未必會重複出現的問題,需個案處理,無規則、前例可循。前者則是指,儘管有些問題是以獨立事件逐一浮現,但很可能是背後更大、更根本問題的徵兆,若每次都個別處理,無法掌握問題的真正核心或根源,很可能陷入四處滅火的窘境。
至於問題的定義,意即分辨問題的內容、重點或關鍵何在,因為凡是對於問題本質的錯誤觀察或解釋,非但會誤導思考和資訊收集,也難以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案。
此外,在決策前亦應明確界定必須完成哪些事項,或至少要達成什麼目標,只要在這個邊界範圍內的決策,才是正確的。杜拉克指出,未經落實的決策,充其量只能說是一個立意良善的意圖,因此執行者的能力與態度非常重要,而在執行後亦要不斷檢驗和回饋,以及時檢討和修正。
噢!重點不在於正確答案是什麼
工研院產業學院執行長王鳳奎指出,「找對了問題或問對了問題,問題就解決了一半。」至於問題根源何在,他以「需求未被滿足」的觀點來看待。無論市場、顧客、老闆、同事或朋友,只要一方的需求未被滿足,就成了問題的來源。
因此,王鳳奎在工研院力推「NSDB」思維,以推動創新文化。他認為,唯有洞悉顧客或消費者的需求,才可能提出正確的解決方案、開發出差異化的產品,從而創造出最大的利益。換言之,在提出解決方案前,必須先加以分析,以找出根源。
專門幫客戶解決棘手經營困境的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在面試新人時,除了應用企業個案為考題之外,偶爾也會出現「美國共有多少家加油站?」「為什麼入水孔是圓形的?」等怪題。然而,重點不在於正確答案是什麼,而是要測試面試者對於問題的分析思考能力,能否將問題拆解至最細微、能否反問一些相關的問題,然後在必要時做出合理的假設。
大前研一說,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邏輯思考的能力。對於職場工作者而言,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代表「你對公司的價值」。解決問題,仰賴一套周延的思考流程,這套流程,可以學習,這種能力,可以鍛鍊。這些問題,可以找到解答。
下次面對老闆時,你是帶著問題去,使他憂慮;還是帶著解答去,使他安心呢?
讓工作效率加倍的突破點/數位資料整理術
在資訊化的時代,許多工作的處理已經逐漸電腦化,所以也有不少資料從傳統的類比形式轉變為數位形式。電腦雖然有很強大的功能和容量,但是這不代表裡頭的資料就可以丟著不管,否則電腦只會逐漸變成一個超大型的垃圾桶。數位知識管理專家楊舜仁強調,想要利用電腦來讓工作效率翻兩番,以下這些數位資料的整理訣竅你一定要知道。
招數1:檔案命名要有一定規則
檔案的命名,是數位資料管理的第一步,因為這決定了資料檔案要如何歸檔,以及日後搜尋的方便與否,其中關鍵就是檔案的命名要有固定的邏輯、規則,例如「對象+產品事件+資料型態+時間」就是一種命名方式,依據這樣的規則,就可以把檔案命名為「台積電教育訓練授課簡報050810」「編輯部門日本旅遊照片0603」等類似的格式。
檔案命名沒有統一的用法,主要是根據個人的習慣和工作內容來建立自己的命名邏輯。不過最好在一開始就能確立命名的邏輯和規則,同時將其列成表單,用過的命名關鍵字就放在表單裡,讓自己可以隨時參考。這個基本動作如果先做好,之後無論要把資料存進去或找出來,都不容易亂掉。
招數2:先定樹狀架構,再以網狀思維
一般來講,電腦儲存資料的方式是樹狀的概念,從主要的主題再逐層細分下去,在進行資料管理時可以先用樹狀概念來建立自己的文件管理架構。例如在公司業務這個主資料夾下,第二層可以分成人事部、行銷部、銷售部等子資料夾,這些子資料夾下面再細分出不同員工使用的資料夾。要注意同一層必須是同一個邏輯,不能在部門這一層突然出現一個企畫類的資料夾,否則就會亂掉。
各層的歸檔邏輯可以依個人的喜好、習慣來擬定,如果沒有特殊的考量,用工作來分是最簡單的分類原則,因為比較容易判斷和聯想。此外不要分太多層,一般來講4~5層、80~100個檔案夾,對一般人來講已經綽綽有餘,把層次搞得太複雜反而難以管理。
有時候在不同資料夾的內容可能會有重疊的狀況,此時可以進一步利用網狀思維來因應。例如在「教育訓練」這一項裡頭原本就有一個「知識管理」檔案夾,但是如果覺得「行銷」這一項也需要包括知識管理的資料,其實不需要再建一個一模一樣的檔案夾,而是可以建立一個知識管理檔案夾的捷徑放在裡頭,需要的時候就可以透過捷徑直接連結到過去。這可以很輕鬆地讓有關連的資料形成一個資料網,而不用大費周章。
招數3:網頁和電子郵件也要分層管理
樹狀分層管理資料的概念,也可以用在網頁和電子郵件的整理上。像網路瀏覽器的「我的最愛」,如果只加入而沒有分類就會很難找。如果能夠透過「組織我的最愛」這項功能,設定不同的主題或工作項目,將網頁連結歸入各自的資料夾,檢索上就更加容易。
此外,電子郵件本身也可以分層管理,將信件依主題收到不同的信件匣裡頭,比如像是「Business」「Personal」「Reference」「Others」等信件匣。此時我們可以利用「郵件規則」的設定功能,設定條件和對應動作,建立屬於自己的收發郵件規則,就可以自動把不同性質的信分到事先設定好的信件匣裡,這樣可以很方便地對信件的處理做判斷,跟工作業務有關的信件匣有信進來就馬上打開來看、迅速回應,其他信件匣的信則可以等有空時再瀏覽,就不會浪費時間了。
招數4:通訊錄要建立完整資料和關鍵字
一般人常用Outlook來儲存個人通訊錄,但是如果只是單純記下姓名、電話和電子郵件信箱是不夠的,因為這樣只能靠姓名來查詢,無法發揮進一步的運用價值。所以在建立通訊錄資料時,除了姓名電話這些資料之外,最好能把公司、職稱、商務地址、住家地址、生日甚至暱稱等等都建進去,並且順便記下自己對對方的印象,以及相關的關鍵字(例如「收藏手錶」「住過上海」「會設計網站」等等),沒有適當對應位置的就輸入在記事欄,如此的通訊錄資料才算完整。
在通訊錄輸入完整的資料並建立關鍵字,可以讓人脈發揮意想不到的效能。比如說,如果需要找一個住在高雄、懂得電子商務的人,只要在搜尋時鍵入關鍵字,就可以馬上確認有無這樣的人,並且可以一次就全部找出來,將可大大提升工作的效率。
招數5:硬碟是清理和備份的好工具
比起磁碟片、光碟片,硬碟的容量龐大,價格也頗為便宜,更適合做為清理電腦資料和進行備份存檔的主要工具。一個100G的硬碟,要儲存7~8年的資料絕對沒問題。所以不妨準備一顆大容量的硬碟,每隔一年左右就把工作電腦裡的所有資料整個複製到硬碟裡並建個索引做備份。再把工作電腦裡頭的資料重新整理,把已經不會用到的文件通通砍掉,就可以讓電腦馬上「瘦身」,大大提升電腦的使用效率。而且因為已經有了備份,所以也不用擔心砍錯,真的有需要再從硬碟找就可以了。
如果擔心萬一硬碟出了什麼問題,可以再準備第二顆硬碟做備份,放在另一個地方,這樣就等於把資料的儲存分成行動資料庫(目前需要使用的)、基地資料庫(負責備份工作資料),以及備份資料庫(負責備份從以前到現在的所有資料),這樣就萬無一失了。
TIPS數位資料整理原則
楊舜仁指出,無論是何種形式的數位資料,在整理和管理上都需要把握4個基本原則:
■集中
數位資料整理要有建立「中央資料庫」的概念,也就是把所有同性質的資料都放在同一個地方,例如文件存在同一個空間、通訊錄存在同一個空間、軟體存在同一個空間。如果其他地方有需要,例如PDA上面需要建通訊錄,只要再從通訊錄的中央資料庫複製就可以了。這樣搜尋簡單,要修改或備份也容易。
■單一
一份資料只要建一筆就夠了,不要有一堆不同的版本,這樣還要花很多時間去搞清楚哪個版本是最新的。除了做備份之外,也要避免把同一個檔案複製好幾份放在不同的地方,這樣萬一要修改這個檔案,就要把其他檔案也找出來修改,徒然浪費時間。
■整合
有些時候,資料的建檔也要考慮整合性。比如說像電話號碼如果只建8碼,這樣電話號碼資料如果移到手機上就沒辦法直接撥出。應該要在一開始輸入號碼時,就把前面的區碼也建進去,這樣要整合到其他介面使用時就很容易。
■預防
數位資料要特別注意安全問題,所以所有的重要資料都要定期做備份,例如放在公司伺服器的網路硬碟裡,而且一個月review一次。此外,包括文件、多媒體檔案、電子郵件、備忘資料,甚至像我的最愛這些網頁資料,都要備份起來以防萬一,避免要重新找資料的困擾。
開會祕技讓害羞員工開口說話!
技巧1:逐步引導參與
一開始可以先分派害羞的員工在會議中擔任某個角色,並逐步引導他自發地參與會議;比如說可以先請他複誦上次會議的紀錄,或其他沒什麼爭議性的事項。在下一次的會議中,逐漸增加他的參與程度、以及和會議成員的互動,包括針對議題的舉手表決、或派發會議文件等等。有時候,害羞的員工需要的只是學會打破僵局、跨出第一步。有兩、三次成功的經驗後,當他們想發表意見時,你連擋都擋不住。
技巧2:為會議做準備
如果員工在會議中不發表意見,只是因為不夠積極,主管可以要求他為會議做準備,在每個會議中至少表達一項意見。你可以在會議前提供員工會議的議程或議題,協助他針對議題準備好發言內容,以表達個人的想法、觀點,並重複試兩、三次。
技巧3:嘗試主持會議
在採取上述這些初步措施後,主管可以試著讓員工主持會議,這可以讓他名正言順地投入會議、表達意見、並進而適應會議。為了讓他成功地主持會議,你可以事前協助他做好準備,然而一旦會議正式進行,主管要記得不要越殂代庖。
技巧4:施以發言訓練
如果員工真的不能自信地發表己見,主管可以考慮對員工進行發言訓練。但在此之前,記得要對員工強調,表達自己的看法和異議是自己的權利,並對員工多加鼓勵。
領導祕技有效激勵部屬的5大原則
1.以樂觀激勵
假如你想讓身旁的人隨時士氣高昂、積極向上,就得當個孜孜不倦的啦啦隊長,隨時散布樂觀的情緒,激勵、鼓舞他人。
2.以希望激勵
1630年,英國第一任麻薩諸塞灣殖民總督約翰•溫思羅普(John Winthrop)變賣所有家產,帶著妻小和追隨著從英國來到美洲。但登陸後,他們所面對的卻是荒野、疾病和死亡。
接下來的10年,溫思羅普不斷鼓勵跟隨者,讓他們隨時懷抱希望。當初下船前發表的希望演說,就是他用來激勵人心的利器,他說:「我們會在山坡上建一座城市,讓所有的眼睛都得以仰望。」正是這樣的希望,在溫思羅普的領導下,這些拓荒者在當地扎根茁壯,讓麻薩諸塞灣殖民地不斷擴展,最後成為人口多達兩萬的城市。
3.以自尊激勵
那些自覺受到重視與重用的人,工作起來總是特別賣力,因此請隨時讓周遭的人知道你重視他們的價值,明白告訴他們,你知道他們的貢獻對組織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
4.以關懷激勵
領導者若能了解部屬,經常與他們談談話,談談他們的家庭、甚至只是開開玩笑,並隨時鼓勵他們,部屬會覺得任何事都可以辦得好。
5.激發潛能,化腐朽為神奇
在鼓舞部屬時,要想辦法觸動他們內心深處的靈魂、點燃精神之火,這樣他們不但會主動出擊,甚至會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使命,將潛能發揮到淋漓盡致。
員工的士氣是促使組織前進的最大動力,經理人應善用激勵的良方讓組織裡的成員主動發展出強烈的成就動機,做好分內的工作,這是領導者必修的重要功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