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8日 星期四

「單身新貧」現象嚴重 寄生族吃定爸媽
隨處可見名牌廣告,不少年輕人擋不住誘惑,錢花得很爽快,接著是到30歲還離不開家,吃定老爸、老媽。
冒著大雨,幾千名流浪教師走上街頭,為的是工作權,也希望要一分能夠獨立的尊嚴。「我都三十歲了,還靠父母養……。」連續幾年找不到工作的一位流浪教師忍不住潸然淚下這樣說著。
孔子說「三十而立」;但現代台灣年輕人是「三十不立」。
三十不立的「單身新貧族」日趨凸顯,工作不穩定、經濟來源不穩定,是一開始就無法自立的原因。但也有一些年輕族群三十不立,不是因為經濟因素,而是想繼續賴在父母溫暖的窩裡。
主計處最近完成勞動市場變化調查,青壯年的失業狀況令人憂心。例如,民國八十五年時,廿五歲到四十四歲的失業人口占總失業人口百分之五十二點五;九十年已增加到百分之五十四點一三。卅歲到四十五歲的青壯人口是主要就業人力,如今這個年齡層的失業率居高不下。
近年來非自願性失業者的數目遽增,很多年輕人畢業時間一延再延,念完碩士、博士,進入就業市場的年齡已過卅歲,面對市場低薪趨勢,更沒有獨立的籌碼。越來越多卅歲左右的年輕人現在繼續住在家裡,小時候和爸媽撒嬌「我要永遠陪著你嘛」,現在成了父母與子女共同的煩惱。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章英華指出,單身寄生族最早發生在日、韓兩國,但目前在台灣,社會新鮮人平均底薪倒退到十年前的水準,以大學畢業生為例,已從兩年前兩萬八千元下降至今年兩萬五千元,新鮮人底薪越來越少,也讓「單身新貧族」的無法獨立現象更嚴重。
不過,章英華認為,卅歲還無法獨立不一定和新貧相關,許多六、七年級生從小住在家裡,習慣父母親給予的物質、精神支援,即使畢業後,不少人還會選擇回到「原鄉」就業,再加上目前政府大力開發地方工業區、地方科學園區,更讓許多年輕人多了回鄉就業機會,也有了寄生家中的理由。
主計處統計,台灣的平均薪資每年仍維持微幅成長,儲蓄率也沒有明顯下降,但市場開放帶動了各種產業的興起,讓許多人習慣借貸消費,永遠都是「月光族」,侈言獨立。
台灣借貸消費數字的成長幅度,近年來以驚人的速度成長。因為經濟不景氣,業者費盡工夫從消費者口袋掏錢出來,各種刺激花錢的促銷方案和高檔精品都讓三十來歲的上班族很容易「犒賞」自己。無擔保放款的現金卡,幾乎成了所有銀行最近三年來的最大宗收入來源。
金管會銀行局網站資料,到今年四月底為止,各銀行現金卡放款餘額為兩千七百九十四億多元,每張現金卡平均負債為七萬三千一百六十七元,這個數字比許多上班族的月薪還要高出許多。法國佳信銀行曾統計,台灣七年級生的負債超過台幣廿三萬元,比歐洲一個家庭的負債還高。
但是,台灣的儲蓄率近年來沒有明顯下降,主要原因是因為三十歲以下的人口占目前人口比重仍然偏低,而他們的背後還有辛苦為孩子打算的父母。前經建會副主委、開南管理學院專任教授李高朝說,父母辛苦的做後盾,卻可能造成民間消費結構性的改變,如果年輕人再繼續花光薪水,毫不儲蓄,長此以往,可能會步上美國人消費過度、「負儲蓄」的後塵,造成債台高築。
拒絕長大 美日也有「歸巢族」
小布,自認音樂就是他的生命,大學畢業、當完兵後,曾短暫當過唱片公司宣傳,但盜版猖獗,唱片業「吹寒流」,小布被裁員後,就再也沒有出外上班。父母問他想幹嘛,小布總是說:「我還有理想沒實現!」
小布的父母分別是醫生、律師,生活條件優渥,弟弟、妹妹都出國讀書,但小布畢業後不願意出國,要「留在國內音樂界闖出一片天」。父母特地為他在北部購置房產,還每周輪流北上「照顧」小布,不斷說服小布出國念個MBA或是找個正當工作,但小布依舊對音樂情有獨鍾,寧願在家等機會。
工作不滿意,三個月換十個工作;不知道畢業要幹嘛;大學四年當成七年醫學院來念;寧願伸手靠爸媽養,只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這些廿出頭的年輕人,因為「高不成、低不就」,或是為了一個理想,在職場飄飄蕩蕩。台灣的三十不立一族,年紀有逐漸「向下發展」的趨勢。
美國、日本甚至一胎化的大陸,都出現這種不願獨立的孩子賴著父母。在中國,稱為「漂一族」;日本代稱是「尼特族」(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NEET);在美國,他們則叫做「歸巢族」(Boomerang Kids)。尼特族一詞最早出自英國,指既不工作,也不上學,更沒去接受職訓,賴定了靠家人為生的青年人。
這類年輕人普遍較高學歷、通曉人情世故,但卻不代表比較成熟。他們年輕時的生活開支由愛他們的父母家人承擔,大家相安無事,但孩子不願長大,父母積極的培養、訓練孩子,有好學歷和工作能力,到頭來孩子還是家裡蹲。甚至父母也不了解子女為何始終長不大,不急著「轉大人」。
近幾年,台灣也開始有類似狀況:大學生不肯畢業,紛紛念大五;原本可以兩年畢業的碩士生,念到三、四年,不是為了把學問做得更好;博士慢吞吞耗個八、九年,寧願在學校兼助教,賺一點鐘點費,口口聲聲日子辛苦,卻不肯趕快畢業去就業。
這種「長不大」的現象原因不一而足,不少研究認為,外界環境「競爭越來越激烈」是造成這些人不想長大的原因。以美國為例,七○年代,大學畢業便足以開創事業、養家活口,如今若沒有碩士學歷幾乎找不到像樣工作,但碩士的學費負擔沈重,讓孩子難以獨立。加上經濟不景氣,許多職位縮減,求職難度增高,也降低年輕人踏出社會的誘因。
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林萬億分析,台灣的環境與社會的期望,還不足以讓台灣養成「尼特族」。林萬億說,整體社會環境沒有提供太多的優勢,例如學生延畢還是少數;而社會價值觀對於畢業後還在家裡蹲的待業人口,更容易投以「還不快去工作」的壓力,讓年輕人沒有在家待業的藉口。
分析這波「畢業不就業」現象,以出生年代來看,大概是台灣與大陸的一九八年代中旬、日本一九八年初、美國的一九七年代。他們共同的現象,是不用辛苦爭取,就有很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看似叛逆,但其實只注意自身的利益或快樂,就外界環境來說,已經習慣接受父母和長輩的安排。
林萬億說,以尼特族或是歸巢族來說,如果人數過多,對國家的經濟確實可能造成影響,但現階段台灣的年輕人看來只是「害怕獨立」,因為畢業了以後,大家都用較嚴苛的標準看待他們,失去了社會的寵愛,難免悵然若失。
《寄生族個案》小宜 獨立半年 才知水果很貴
許多三十歲的上班族還和父母同住,他們不是沒有錢,只是錢用在自己身上很大方,之外則不好多講,是典型的「單身寄生貴族」。憑著父母的資源和金錢支援,他們外表看起來貴氣逼人,但口袋可能空空如也。
日本、台灣都出現「單身寄生貴族」。一群將近、甚或已達而立之年的未婚男女,生活型態依然和廿歲出頭時一般:和父母同住,有爸爸的經濟支持,讓母親做家務服務,不僅不必承擔家計,反而因為住在家裡,減少了基本的租屋開銷,「淨賺」的薪水每一分錢都花在自己身上,變成了奢侈品消費的最佳支持者。
他們可能有每年固定的歐洲或美國之旅,身上的服裝和配件非名牌不用,但他們也是高級月光族。有些外表光鮮的上班族,其實每個月的薪水全付了卡債。
剛滿卅歲、在金融業上班的小宜是典型。小宜月薪四萬多元,原本住在家裡,但為了尋求「更自由的生活空間」,去年七月不顧家人反對在外租屋,展開獨立生活。
但半年以後,小宜就決定搬回家裡,「因為在外租屋,花費實在太大了。」小宜說,以前住在家裡,不只省下房租,吃的、喝的,還有日常用品都是「伸手牌」,直到搬出去租屋,她才驚覺以前「靠老爸老媽省了多少錢」。
住在家裡時,因為不用付房租水電,小宜每個月四萬多薪水全都花在自己身上,下班後如果不想回家,就和朋友去吃大餐、唱KTV,看上一、兩萬元的名牌包,出手就買。但搬出去後,光是套房房租,每月至少一萬四千元。小從衛生紙、香皂這種日用品,大至水電瓦斯費用,全都要自己付。頓時,小宜才發現:「原來攤子上的水果很貴!」
甚至有一天,小宜還回家問媽媽:「想不到房間地板真的會髒耶!為什麼我們家客廳永遠這麼乾淨?」媽媽好氣又好笑,告訴她:「那是因為你媽每天拖地!」
支出大增,但消費習慣不變,讓小宜不得不申辦現金卡周轉,半年就負債十多萬元,嚇得她立刻搬回家,月薪有一半要支付卡債,「搬出去自己住」成了她短期間拒談的話題。
《寄生族個案》小娟 流浪教師 三年靠父母養
今年廿六歲的小娟是五萬流浪教師之一,三年教師甄試都落榜,她早就不敢參加同學會,因為怕被問起現在從事什麼工作,也怕同學知道她畢業三年來都靠父母養。
小娟說,去年她參加代課老師考試,好不容易考上了,但效期只有一年,喜歡小孩的她,花了很多時間準備課程、跟小朋友相處,連帶也減少念書的時間,因此今年只好放棄代課老師考試,全力準備教師甄試。
小娟說,今年打算去澎湖縣報考,以前因澎湖離家太遠根本沒想過要去考,可是現在已經沒得選擇,想想去澎湖縣考的人應該比較少,錄取機會大一點,不管怎樣都要試一試。
國文、數學、教育專業等科目已經讀過無數次,「已經念到這輩子可能都不會忘記的地步。」師範學院畢業的小娟說,她們班上有四十六人畢業生,但畢業三年後只有六個人考上教甄,陸續已經有十多人放棄了,「何必再浪費青春呢?」
「但我不行啊」她說,已經七十五歲的父親也是退休教師,從她讀高中開始就常說希望她當老師,即便錄取率只要百分之一、二,父親還是勸她「沒關係,你就努力看看,我還可以再養妳十年啊。」
小娟不只一次想放棄,可是為了不辜負父親的期望,才一直考下去。小娟說,高中同學會她根本不敢去參加,要是老師問起現在的工作如何,「要我怎麼說得出口」,「這是我這輩子遇到最大的挫折」。
雖然覺得前途無光,小娟還是想著一定還會有考上的一天。她還說,明年是龍子上國小一年級,學生人數較多,老師缺額也比較多,所以明年考上的機會很高。
如果明年還是沒考上呢?小娟說,那就只能再等十二年。
李高朝退休得兼課 幫孩子賺學費
三十歲還無法經濟獨立,許多父母仍須擔任孩子背後無悔付出的角色。前經建會副主委李高朝大半輩子為國家努力工作,退休後每個月月退俸不過五萬多元,還得在私立大專院校兼課,才能支應家裡子女的教育費用。
李高朝說,他的兒女雖然都已經成家,但大兒子在美攻讀博士,學費和開銷不便宜,已經花了他兩、三百萬元;女兒的留學費用也是由他支付。只有小兒子在國內,但為公平起見,李高朝也負擔小兒子就讀國內EMBA的學費。
天下父母心,讓退休後的李高朝因為掛念著子女的教育問題,必須要「退而不休」繼續賺錢。但下一代的消費觀念顯然已經有很大轉變,滿頭白髮的李高朝說,現在的年輕人,消費型態與心態與以往大相逕庭,以他自己為例,自大學畢業後就沒有再拿過家裡一毛錢,靠的都是獎學金及省吃儉用;現在的年輕一代,除了打理自己一身之外,其他花用都仰賴爸媽支應。
「這種消費心態的改變,需要長時間的醞釀與觀察,目前雖然仍無法斷言未來國人消費習慣會如何變化。」但李高朝擔心,「長此以往,必定會對國內的民間消費造成結構性的影響。」他說,南韓之前「信用卡泡沫危機」的殷鑒不遠。
新人薪水變薄 營造業最明顯
依勞委會歷年薪資調查分析,各行各業新進員工的薪水都出現倒退現象。勞委會分析,今年七月一日勞退新制上路,可預期初任員工的薪水還會下滑。
以全行業分析,九十三年初任勞工平均薪水是二萬三千九百一十元,僅比八十六年的二萬二千四百二十一元高出一千四百八十九元,與八十七年二萬四千零一十四元少了一百零四元,比八十九年最高峰時的二萬四千六百八十一元少了七百七十一元。
以行業別區分,營造業下滑最大,八十六年時營造業的初任勞工平均工資已達二萬四千一百四十七元,至八十七年二萬七千一百四十四元的最高峰後,持續下滑,九十二年掉到二萬三千六百四十五元,九十三年小幅上升至二萬四千五百九十元。服務業中,以商業類別降幅最大,九十三年商業類初任勞工平均薪資二萬二千九百一十九元,與八十七年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二元相差不至四十七元,該業類別新進人員薪水自八十七年後就一路倒退。各行業初任勞工薪水,金融業最高,但去年也僅二萬八千四百四十二元,製造業是二萬三千七百零二元。
因應勞退新制 浮動薪資多了
勞委會統計顯示,勞動者薪資日漸浮動化,固定薪水日漸調降,改以績效表現取代。也就是說,職場新鮮人的「保障薪水」比率愈來愈少,想賺更多的錢,要靠自己打拚。因應勞退新制,「浮動薪資」將成為台灣職場的另一股風潮。勞委會統計顯示,過去只在服務業盛行的獎金制,已悄悄進入製造業。
去年製造業每月經常性薪資只有三萬二千四百五十元,平均薪資卻達四萬零六百十一元,差距達八千一百六十一元。相較九十二年,每月經常性工資是三萬一千九百四十元,平均工資是三萬九千五百八十三元,差距七千六百四十三元。今年一至三月統計,經常性薪資與平均經資差距更達一萬九千五百三十八元,顯見薪資結構已有更動。另外,九十年一月一日起實施兩周八十四小時法定工時,月平均法定工時應在一百七十二小時,但九十二年勞工工作月平均工時是一百八十一點二小時,九十三年是一百八十三點五小時,顯示勞工工作時數居高不下。工作時間長、薪資變動大已是普遍勞工的工作的處境。勞委會官員分析,企業為因應退休金改制,已將薪資內涵做了改變,勞工薪水雖變化不大,但經常性薪水已出現變化。勞委會最近也接到不少勞工反映,雇主將工資結構適度改變,將經常性給予改變為非經常性給予,如原本按月給付的交通津貼改為交通油票,將伙食津貼改為誤餐費,將夜間津貼改為夜點費等等,藉以因應勞退新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