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隆五金重建》重整衝突多 有如上演霹靂火
回想東隆五金的重整歲月,東隆五金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陳伯昌以半開玩笑的口氣說:「東隆五金重整過程,比連續劇霹靂火還要精彩,不但高潮迭起,衝突不斷,而且內容精彩。」
翻開東隆五金50年的歷史,從1954年創業到興盛,1994年由盛而衰,2000年進入重整到成功,每一階段都有動人心弦的故事。
東隆五金曾是台灣最大、亞洲第三大、全球第五大製鎖公司,所生產的「LUCK」和「EZSET」品牌,更是「鎖」遍天下無敵手,平均獲利率三成,許多老員工是早年和創辦人范耀鑫一起打拚的師傅級製鎖專家。
匯豐看上技術與人才
1998年東隆五金遭范芳源、范芳魁兄弟掏空88億元,成為亞洲金融風暴後台灣第一個地雷股。香港匯豐銀行是眾多債權銀行之一,為了要回債權而介入,後來收購75%股權,走上重整之路,就是看上東隆五金的製鎖技術和人才資產。
陳伯昌以匯豐銀行法人代表身分,於2001年1月接掌東隆五金時,就向員工保證,不會換掉招牌,因為品牌、員工是公司的資產,他要和員工一起重新擦亮東隆五金的招牌。
陳伯昌笑著說:「就是這句話,讓我從銀行家,變成省吃儉用、辛苦過日子的企業重整人,成為摳錢的總經理。」
東隆五金董事長王鍾渝回憶,第一次到東隆五金時,有位50多歲員工老淚縱橫地說,一生都在東隆五金工作,沒料到公司會破產,不但薪水沒有了,連辛苦一輩子的退休金也泡湯了。
聽著聽著,王鍾渝突然覺得他們就像自己一樣,把一生的精華奉獻給公司,非常感動。一時心軟,當下接下重整監督人的重責。
那時王鍾渝還是中鋼董事長,正值事業巔峰,不但把中鋼經營得有聲有色,更在國際鋼鐵市場享有聲譽。因此,儘管理律法律事務所資深顧問林秀玲百般「勸進」,希望他擔任東隆五金重整監督人,王鍾渝始終不為所動。
13輛賓士凸顯奢華風氣
但王鍾渝沒料到,自己走一趟東隆五金,從此就和東隆五金結下不解之緣。
王鍾渝2002年2月接任東隆五金董事長後,有一次查看帳冊,發現公司居然擁有13輛賓士汽車。他怎麼想也想不出個道理。
原來,東隆五金創辦人范耀鑫1954年創辦東興加工廠後,全力打拚,沒日沒夜工作,忽略了家庭和小孩,致使范家三兄弟都染上小兒麻痺,因此范耀鑫一直對兒子心存愧疚,也特別寵愛。
東隆五金1994年股票上市,當時資本額2,000萬元,已是亞洲最大鎖廠,國內第360大製造業,獲利率排名第21,是「小而美」的企業。
股票上市不久,范耀鑫突發心臟病發作去世,當時並沒有安排接班人,於是引發一場家族經營權爭奪戰。之後,范耀鑫第二代1996年拿下東隆五金經營權,1997年交出漂亮的成績單:營業額22億元,淨利44億元,資產105億元,淨值54億元。沒料到,第二年9月,范氏兄弟就爆發88億元的掏空案。
范氏兄弟如何在一年內掏空公司?各種傳言都有,其中以賓士汽車的故事最為經典。原來范氏兄弟愛面子,喜歡創造第一,向賓士公司打聽,擁有賓士汽車最多的公司是12輛,為了展現財力,東隆五金買了13輛賓士汽車,每位董事配備一輛,並且用賓士接送客戶,成為擁有最多賓士的公司。
後來公司敗了,徒留13輛賓士汽車停在冷冷清清的廠區。另外,帳冊上300萬元資產、停放在倉庫的龐大太空艙拖車,也令王鍾渝不解,他搞不懂一家製鎖公司,買一輛太空艙拖車幹什麼。
太空艙拖車當成教訓
經過了解才知,當年范氏兄弟想要爭取美國太空總署的生意,特別採購這輛太空艙拖車,一方面了解太空艙所需要的鎖,一方面做為客戶的見面禮。結果生意沒做成,還留下62億元的負債。
王鍾渝一度想要「廢物利用」,把這輛太空艙拖車當做接待貴賓的禮車。但當他向當地警察局打探「可否上路」時,警察很幽默地說,台灣沒人領有這種車的駕駛執照,拖車可以上路,可是會開一張「無照駕駛」的罰單。
最後王鍾渝決定,把這輛拖車放在東隆五金的大門口,任何人一進東隆五金,就可以看到這輛耗資300萬元的「血淚教訓」,希望所有員工不要忘記這段故事。
事過境遷,陳伯昌說,東隆五金重整成功的關鍵之一,是范氏家族勢力不再介入經營,也沒有扯後腿,並且全力配合重整計畫,讓新的經營團隊放手一搏,重新啟動企業生命力。
匯豐銀介入東隆 揭開重整序幕
有家外商銀行為了拿回3億元無擔保債權,全力介入借款企業;後來又拿出18億元,買下這家公司75%股權,成為最大股東,希望從此「鎖」遍天下無敵手。
這不是傳奇故事。這是香港匯豐銀行跨入台灣製鎖市場,主導東隆五金重整的「簡單版本」,也是匯豐銀併購東隆五金的策略。
東隆五金1998年爆發88億元掏空案,當時匯豐銀在東隆五金的債權只有3億元,而且是無擔保債權。匯豐總公司為了拿回債權,全力介入。沒想到,匯豐和東隆五金的命運從此緊緊相連。
匯豐銀東隆 生命共同體
匯豐銀行直接投資公司董事陳伯昌感嘆說:「當年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出任這家破產公司董事長!」
全程參與東隆五金重整的理律法律事務所資深顧問林秀玲說,掏空案發生後,大部分握有擔保品的本國銀行希望不要進入重整,最好直接宣布破產,以便進入清算程序,讓銀行把借出去的錢拿回來。
手中沒有擔保品的外銀、泛黑道設立的假投資公司及一般債權人,則希望東隆五金先清算。林秀玲說:「我實在不忍心看到東隆五金1,000多個家庭、近5,000人面臨生活壓力,才會接手這件重整案。」
由於債權人間彼此利益衝突,對東隆五金是否重整各有立場,想要協調重整計畫,談何容易。曾完成大德昌石化重整案的林秀玲說:「東隆五金重整案是我這一生中,難度最高的挑戰!」
林秀玲印象非常深刻:「某個颱風天,放假在家裡,一整天下來,我接了38通電話,黑白兩道都有。」她說,企業重整的關鍵是協調,需要一位高EQ、有公信力、願意作義工的人,否則光是接電話都會接到手軟,何況要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
協調債權人 高難度挑戰
尤其是與黑道的談判,雖沒有像電視情節一樣帶刀、帶槍,但當場一個一個拍照存檔,對重整人造成的恐嚇效果,絕不下於刀光劍影。林秀玲說,黑道不是不講道理,談判時,也帶著律師一起來,但重整人承受的心理壓力極大。
「後來我也如法炮製,當場找來我們的人,把對方一個一個照片存檔,有備無患。」林秀玲說,為避免談判一旦破裂,東隆五金就要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後來改採向法院申請重整、協調債權人的雙管齊下方式,並透過台証證券引進券商、財務顧問、管理顧問和法律顧問進行協商。
陳伯昌說,匯豐銀等重整人委員會取代既有董事會,找律師、財務顧問擬定重整計畫,法院批准後,才開始研究東隆五金的案子,而且花了一年多的時間。
當時,陳伯昌看了亞洲、美國的製鎖公司,發現美國鎖的市場每年成長5%到6%,有競爭力的廠商大約四、五家;中國大陸只有一家,台灣除東隆五金,只有福興。「這是一個成熟而穩定的市場,東隆五金要賺錢並不難,」陳伯昌提出評估後的看法。
陳伯昌說,東隆五金會失敗,是人的問題;沒有了人的問題,雖然一度流失200多位技術工人,但剩下的100多位都是向心力很強的技術人才,這是東隆五金最有價值的地方。
絕對經營權 改革第一步
從產業、技術面評估,東隆五金都是一家值得投資的公司,製鎖也是獲利不錯的行業,關鍵在於匯豐要以什麼模式投資。以1999年東隆五金財報來看,銀行淨負債59.39億元,公司淨值負31.99億元,東隆五金真是糟透了。
陳伯昌說,「沒有穩固的股權,就沒有穩定的經營權」,而根據公司法規定,持股超過三分之二,董事會可以通過任何決議案。因此,他建議匯豐藉重整程序取得絕對控股權(Super Majority),不做少數股權的投資。
陳伯昌說,匯豐投資東隆五金的原則非常明確:「除非拿到絕對經營權,否則一毛錢都不會投資。」因為要重整、要改革,沒有主導權只會內耗,落得兩敗俱傷。
東隆五金舊經營團隊全部退出,是第二個條件,如此才不會影響新的經營者。
就這樣,一向高高在上的銀行家陳伯昌,成為東隆五金董事長兼總經理。
可是,以匯豐銀的外商「身分」,收購東隆五金近75%股權,面臨不少法令問題。
陳伯昌說,許多事情都是第一次,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溝通、解釋,加上亞洲金融風暴過後,不少銀行以「蛇吞象」方式收購企業,被視為「禿鷹」,是影響匯豐收購東隆五金的「非經濟因素」。
2000年1月法院終於裁定東隆五金的重整計畫,預計募集22億元,但台灣在第一次政權輪替後,市場投資氣氛低迷,當年7、8月要增資22億元,只募到7,000萬元,其中4,000萬元還是東隆五金員工福利委員會的基金。
直到當年10月,匯豐銀行決定投資18億元,並協調新光人壽、中租迪和等法人共同進駐,才完全22億元的增資計畫。陳伯昌說:「買完了,故事才開始,東隆五金的重整才揭開序幕。」
王鍾渝全力改造 打穩基石
東隆五金董事長王鍾渝(右)、總經理陳伯昌(左)為讓公司成功站起來,不惜吃苦、打拚,克勤克儉,努力拜訪每一個客戶。如今事業已成浴火鳳凰,全體員工的努力,功不可沒。
有人開東隆五金董事長王鍾渝的玩笑,說他在中鋼30年,是鐵錚錚的「鋼鐵男兒」,如今卻成「鋼管男人」,整天為小小的鎖打拚。王鍾渝聽了哈哈大笑,立即向這位仁兄推銷東隆五金的鎖,展現超級業務員的本色。
王鍾渝說:「經過人事、組織、財務等重整工程後,接下來,東隆五金最重要的事情是把業務做起來,除了本來的自有品牌,還要擴大ODM業務,建立東隆五金完整的業務體系,打下東隆五金永續經營的基石。」
改變戰術聯盟對手
依照王鍾渝經營事業的策略,東隆五金要健康大步向前走,而且走得快、走得穩,一定要修正行銷策略,開發高級鎖;「鎖」定大型客戶,擴大OEM、ODM業務,提高市場占有率,把競爭對手遠遠拋在後面。
目前東隆五金自有品牌EZSET和LUCK的業務量大約占七成,三成是OEM業務。東隆五金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陳伯昌希望,改變營運模式,未來OEM和自有品牌業務各占一半,因為東隆五金才完成重整,像是「從加護病房出院」,沒有體力和競爭對手面對面打戰,既然打不過,就要改變戰術,轉而和競爭對手合作,才是上上策。
王鍾渝全力拚業務,陳伯昌也以「徒弟跟師傅」的心情,展現「鋼管男人」的業務魅力,跟著王鍾渝「全球走透透」,投入賣鎖的業務開發。
提起賣鎖,王鍾渝過去是營業額1,000多億元中鋼公司董事長,業務往來對象,大都是規模相當的企業家,大家平起平坐。如今為了替東隆五金賣鎖,身高184公分的王鍾渝自動低下頭、彎下腰,拿著東隆五金開發成功的新產品逐一拜會客戶。
這些東隆五金的大客戶,營業規模不到中鋼的十分之一,過去這些人想要和中鋼作生意,不見得碰得到王鍾渝;如今,只要派出該公司五金部門的副總就可以搞定了。
陳伯昌、王鍾渝為了替東隆五金增加業務,這對年齡相差整整20歲的董事長和總經理,過去三年,都利用農曆過年的假期到美國拜會大客戶。
他們一本「能省就省」的原則,在美國捨不得搭國內航線飛機,租最便宜的汽車,沿途拜訪客戶。有時王鍾渝開車,陳伯昌看地圖,不小心錯過交流道,就重新再找路;有時趕路,錯過吃飯時間,他們忍著飢餓,吃碗熱滾滾的韓國泡麵就非常開心。
陳伯昌原是「高高在上」的銀行家,拜會客戶,大都是對方派車接待,深恐得罪「金主」,就拿不到資金。如今陳伯昌兼任東隆五金總經理,為了拚業績、搶客戶,他和王鍾渝都放下身段,當起賣鎖的超級業務員。
摳錢租乘美便宜車
提起他們「摳錢」的地步,王鍾渝、陳伯昌都是搭晚上飛機出發,節省一天的旅館住宿費用;也不預定旅館,車開到那,就住當地的汽車旅館。有一次,晚上錯過飛機,他們倆也不住旅館,就在機場苦等,省一晚的旅館費用。
這對即將40歲的陳伯昌而言,已經是體力上的大考驗了;對即將60歲的王鍾渝來說,更是體力與毅力的大挑戰。
精省榜樣改變文化
王鍾渝的理論是,這些錢東隆五金不是花不起,不過東隆五金沒有亂花的本錢,這是一種危機意識;因為董事長、總經理如此,大家也會如此,進而激發潛能,漸形成一種企業文化。
東隆五金副總經理簡詩宏說,如此一來,確實大幅改變東隆五金的企業文化,儘管經營團隊「小心冀冀」降低成本,但為了讓員工更有向心力,董事會還是同意加薪,讓員工對未來充滿願景。
對內部管理,陳伯昌可謂用心良苦,連小地方都「明察秋毫」不容浪費。例如陳伯昌一開始還把司機加油量和里程數「交叉比對」,讓有心人士無法「卡油」。
有事沒事,陳伯昌還會看看員工上、下班的刷卡表,「不小心」發現,有人每天準時5點下班,心中很納悶,因為從生產線走到打卡機最快也要3分鐘。於是他站在打卡機旁觀察,原來有人每天提早5分鐘離開生產線,好趕上5點「準時」打卡。
王鍾渝、陳伯昌為了解基層員工的生活,到嘉義工廠一定在員工餐廳吃飯,不像以前的老闆,把菜飯端到有冷氣的辦公室吃。王鍾渝一邊吃飯,一邊快樂的說:「我們員工餐廳的菜愈來愈好吃,以前是三菜一湯現在是四菜一湯,真是物超所值。」
其實,陳伯昌控管現金「滴水不漏」,可是該花的錢還是大方花。像建置ERP電子化工程要花不少錢,有人認為不急著投入,可是陳伯昌認為,電子化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必要工具,與其晚作不如早點作,效益更容易發揮。
法人認為後市可期
瑞銀投信財務長安祥文分析,東隆五金在王鍾渝帶領的經營團隊衝剌下,去年每股獲利可達4元水準,完成財務工程重整後,今年的表現值得期待,以目前的股價來看,仍然偏低,值得長期布局、投資。
荷銀投信分析師王源錦認為,東隆五金是亞洲第二大製鎖廠商,經營團隊及財務結構完成重整後,營運已上軌道,加上先前的虧損已打銷,獲利也恢復以前水準,未來盈餘可回饋股東,將來大有可為。
對於投資法人的「器重」,陳伯昌認為,東隆五金重整,就是「要讓股東和債權人滿意」,一家企業由盛而衰只要短短一年,但要重整成功,至少經歷三年以上的努力,面對即將展翅高飛的東隆五金,希望未來飛得高、飛得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